《巴黎聖母院》
2024-08-29 11:44:46 0 舉報
登錄查看完整內容
作者其他創作
大綱/內容
作者简介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資產階級民主作家,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作品主題
小說描寫了一個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被主教陷害、被卡西莫多救助最後難逃絞刑的命運,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讚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創作背景
在法國,被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海外封建勢力的支持下,於1815年復辟。直到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復辟王朝的封建統治。
在復辟王朝統治下,法國宫廷和教會沆瀣一气,欺壓人民。當時的巴黎,宗教勢力邪惡黑暗,封建等級制度十分殘酷,封建主義壓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下層人民,處於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壓迫的人民群眾躍起反抗,與兩股勢力展開英勇的斗争,最終取得勝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創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現實生活。
《巴黎圣母院》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維克多·雨果著手創作《巴黎圣母院》,也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們了解這座哥特式建築的價值。
主要內容
醜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羅德收養,做撞鐘人,外貌端莊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埃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掳走埃斯梅拉達,途中被福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埃斯美拉達因而愛上了福比斯。
但福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但沒有死。
並嫁禍於埃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埃斯美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埃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錯與卡西莫多大戰,埃斯美拉達被由克罗德領導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罗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西莫多撫著埃斯美拉達的屍體殉情。
人物介紹
卡西莫多(Quasimodo)
卡西莫多是當時社會貧苦大眾的典型代表。
卡西莫多從小被父母拋棄在巴黎圣母院門口,他是一個擁有「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錯落有致的牙齒,獨眼,聾啞,駝背,難聽而忠厚的聲音」的畸形兒,作者通過夸張的外貌塑造凸顯出他的性格特點。
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埃斯梅拉達是雨果筆下集真、善、美於一體的完美的藝術形象。
作者在埃斯梅拉達的身上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貴族和黑暗勢力是不可能允許美好事物的存在的。
克洛德·弗洛罗(Claude Frollo)
克洛德展現了人性的本質。克洛德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是一個勤奮好学、积极向上、知識淵博的青年,他收養醜陋的卡西莫多、照顧年少的弟弟,能夠看出他是有些許善良的。
雨果用克洛德的形象代表了一部分貴族階級的形象,表面上維護正義、保護弱小,實則道貌岸然、自私自利,揭示了貴族階級的黑暗和罪恶。
菲比斯(Phoebus de Châteaupers)
菲比斯是典型的無情無義、冷酷噁惡之人的形象。他是一個外表英俊帥氣、看似美好的皇家衛隊隊長,深受女孩子的歡迎和喜愛,但是內在卻是一個口蜜腹劍、風流成性的偽君子。
作家雨果正是通過刻畫菲比斯的外貌更襯托出了人物心靈的醜惡和骯髒,外表與內心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
作品影响
《巴黎圣母院》的文學價值以及社會意義,影響深遠。這部小說,打破了以往古典主義的桎梏,是浪漫主義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後,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動畫片、戲劇等。
作品爭議
這部書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俄國,因為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國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作品。
0 條評論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