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五大地形
2025-01-08 18:13:36 97 1 舉報 0
1
登錄查看完整內容
此心智圖為《認識台灣五大地形》的介紹筆記。台灣地形多樣,涵蓋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及盆地。山地如中央山脈,孕育豐富生態與水資源;丘陵適合茶葉與水果種植;台地是工業與都市發展核心;平原為主要農業區;盆地如台北盆地,為經濟文化中心。各地形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挑戰,塑造出台灣的地理與人文景觀。
作者其他創作
大綱/內容
1. 山地地形
特徵
台灣的山地約占全島總面積的70%。
主要由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及海岸山脈組成。
山地由板塊碰撞產生,是亞洲地殼運動的重要部分。
台灣有268座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分布集中。
中央山脈是台灣最長的山脈,從北到南延伸約320公里。
海岸山脈相對年輕,由海底火山噴發的火山岩構成。
雪山山脈多由頁岩和石灰岩構成,是台灣第二高的山脈。
山地氣候多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降雨量豐富。
資源
山地孕育豐富的森林資源,包括台灣杉、紅檜等珍貴樹種。
提供重要的水資源,許多水庫的集水區位於山地。
是多種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如台灣黑熊、藍腹鷴等特有種。
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及登山活動,吸引大量遊客。
挑戰
因坡陡谷深,山地容易發生土石流及山崩。
交通建設困難,部分地區與外界連接不便。
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破壞及水土流失。
代表景點
太魯閣峽谷,因大理石峽谷景觀聞名。
玉山,台灣最高峰,登山者的聖地。
阿里山,著名的雲海、神木群和森林鐵路景觀。
合歡山,冬季可見降雪景觀,是賞雪熱門地點。
2. 丘陵地形
特徵
丘陵地形主要分布於台灣的北部、中部及南部西緣地帶。
高度在100至1000公尺之間,坡度相對緩和。
由長期河流侵蝕與沉積作用形成。
土壤多為紅壤或黃壤,適合種植經濟作物。
資源
丘陵區常作為茶葉栽種區域,例如坪林、鹿谷等地。
適合栽種水果,如梨、柑橘、荔枝等經濟作物。
部分地區富含礦藏,例如煤礦及石灰石資源。
挑戰
坡度較大地區可能引發土壤侵蝕問題。
農業活動過度可能導致地力退化。
水土保持措施不足時,易因暴雨發生地質災害。
代表景點
坪林茶區,以茶文化及茶葉製作體驗吸引遊客。
苗栗鯉魚潭,融合丘陵與水庫風光的旅遊景點。
台中武陵農場,水果產業及花卉盛景並存。
3. 台地地形
特徵
台地多分布於西部,如桃園台地、新竹台地等。
高度介於100至300公尺之間,地勢平坦且稍有坡度。
形成原因與河流沉積及地殼抬升作用相關。
地表多覆蓋礫石與砂層,土壤透水性高。
資源
桃園台地成為工業與都市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
台地地下水豐富,是重要的水資源補充地。
適合水果栽培,如桃子、柿子等經濟作物。
挑戰
工業及都市化可能導致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
土壤排水性佳,但保水性差,需改良以利農業。
代表景點
石門水庫,提供水利功能與旅遊休閒場所。
新竹十八尖山,結合地景特色與城市綠地。
4. 平原地形
特徵
平原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及東部花東縱谷。
海拔多在100公尺以下,地勢低平,土壤肥沃。
由河流搬運及沉積形成,適合農業活動。
嘉南平原為台灣最大的平原,稻米生產基地。
資源
西部平原為台灣主要農業區,提供稻米、蔬菜及水果。
花東縱谷風景優美,是旅遊及農業結合的典範。
宜蘭平原以稻田、養殖漁業及生態旅遊著稱。
挑戰
都市化與工業化導致部分農地流失。
氣候變遷可能增加水資源短缺的風險。
代表景點
台南四草濕地,結合平原與濕地生態旅遊。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展示平原文化與民俗。
5. 盆地地形
特徵
盆地多分布於西部,如台北盆地及斗六盆地。
四周環山,中間地勢低平,常為河流匯集處。
由斷層陷落或沉降作用形成,地質構造穩定性欠佳。
地下水位高,利於農耕,但易發生淹水問題。
資源
台北盆地為台灣的經濟與文化中心。
斗六盆地適合稻米及甘蔗種植,農業發展良好。
埔里盆地以養殖業及酪農業為主,並發展觀光產業。
挑戰
都市擴張對盆地土地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加。
地下水過度開採可能導致地面沉降。
代表景點
台北的大稻埕,以歷史與現代融合吸引遊客。
埔里的清境農場,結合農業與旅遊特色。
0 條評論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