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是對抗生活無序和內心焦慮的堅實盾牌。生活中,許多人未免常焦慮不安,失業、加班、混亂等無規律、不節制的失控日常會讓人沒有安全感,所以,秩序感是人幸福和安全感的基礎,而秩序感的前提是習慣的養成。
什麼是習慣?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或心理傾向,這些行為通常是自動化的,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就能完成。換句話說,習慣,就是別人做起來彆扭的事,你可以做得非常自然,它的最終目的是用盡可能少的精力和努力來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
習慣的影響非常大,它是一種頑強又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好的習慣,例如定期運動、早睡早起、規律閱讀等,會在不動聲色間內化為你的氣質,改變你的行為,從而改變你的命運。而壞的習慣,例如吸煙、過度消費等,則會讓你在生活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本文將分享4本關於習慣養成和行為改變的書,它們可以讓你了解習慣、改變習慣、優化個人的行為,幫助你建立生活和工作的秩序感,讓你越來越美好。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可以幫助你建立一個全面的個人成長框架;《掌控習慣》幫你了解習慣的具體養成和改變方法;《福格行為模型》能學習如何透過小步驟和行為設計來建立習慣;《富有的習慣》透過富有的習慣與貧窮的習慣對比,給予你改變習慣和培養習慣的有效途徑。
有時候,成功除了靠一點運氣,還需要堅持一系列堅實的原則和持有一些智慧。
美國「四大名著」之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想必大家都聽過,作者史蒂芬‧柯維用「七個習慣」的想法為我們揭示了一套讓個人和企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製勝法則。
值得提醒一句的是,本書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本教導技巧的書,但事實正相反,作者認為技巧的功效是短暫的,而誠信、真誠、謙恭等品格,則需要自我錘煉和時間的沉澱,也更能發揮長久的效益。
習慣1 :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影響圈不斷擴大。而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疇的事情不放。
習慣2 :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以終為始要求我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功夫。
習慣3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要事第一,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是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對燃眉之急立即反應,對當務之急卻不盡然,所以更需要自製力與主動精神,急所當急。
習慣4 :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雙贏者把人生看成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雙贏思維要求你不但要溫和,還要勇敢無畏。做到這些,在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是真正的成熟,而這正是雙贏的基礎。
習慣5 :知彼解己,同理心溝通的原則。在人際互動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對方,同時展現真誠的自我。透過知己知彼,有效溝通,我們搭建起和諧的人際橋樑。
習慣6 :統合綜效,創意合作的原則。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於部分總和,也就是說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也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習慣7 :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則。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為了提升效能,我們必須定期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緒四個層面磨刀。
習慣1至3 ,是關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習慣4至6 ,是關於公眾領域的成功;而習慣7 ,是關於自我提升和完善。許多公司會讓員工閱讀這本書、繪製心智圖讀書筆記,並寫讀後感,可見其價值和影響。
為什麼我們常說「習慣改變命運」?因為個人40%~50%的行為取決於無意識的習慣。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或是改變一個壞習慣,要先了解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美國著名習慣研究專家詹姆斯·克利爾把形成一個習慣分為四步:提示→渴求→反應→獎勵。提示觸發渴求,渴求激發反應,而反應則提供滿足渴求的獎勵,並最終與提示相關聯。
相對應的,他總結了培養習慣的四大定律:讓它顯而易見、讓它有吸引力、讓它簡單易行、讓它令人愉悅。
第1定律:讓它顯而易見。這個定律提醒我們設立利於好習慣的環境,將要養成的習慣與日常中已經存在的線索或提示連結起來。例如,你想養成早上運動的習慣,可以將運動衣放在床頭,這樣早上一起床就能看到,提醒你去鍛煉;或者使用習慣疊加策略,比如“在我刷完牙後,會做10個深蹲”,將新習慣與舊習慣聯繫起來。
第2定律:讓它有吸引力。我們可以透過綁定習慣與喜好來增加習慣的吸引力。例如,如果你想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將閱讀與享受一杯喜愛的飲料結合在一起,這樣每次閱讀時都能享受到美好的飲品,從而讓閱讀變得更有吸引力。
第3定律:讓它簡單易行。這個定律強調減少開始一個習慣所需的努力和時間。例如,如果你想養成寫作的習慣,可以開始只寫一兩句話,或是設定一個兩分鐘的計時器,就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練習寫作。這樣習慣的開始變得簡單,不會讓人感到壓力。
第4定律:讓它令人愉悅。當習慣能夠帶來即時滿足感時,我們就更有可能堅持下去。例如,每完成一項任務後,給自己一些小獎勵,例如享受一段時間或吃點零食。這種即時的正面回饋可以加強習慣的持續性。
《原子習慣》是一部有系統且深入教導人們如何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的行動指南書,如果大家對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的破除有深入研究的想法,可以看看這本書,下面把完整版的讀書筆記分享給大家。
有小夥伴問,知道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那該如何戒除壞習慣呢?很簡單,反向運用行為轉換四大定律即可!
在《福格行為模型》這本書中,福格博士親自拆解了他提出的福格行為模型,揭示了驅動人類所有行為的3個關鍵要素:動機、能力和觸發,解析了每一個要素在驅動人類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激發每一個要素以更好地推動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此外,他也給出了讓福格行為模型更好發揮作用的兩個方法,透過設計情緒來設計行為,透過打造高頻率小成功讓小改變自然生長。
本書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毫不費力地養成好習慣,也能夠引導人們成功對抗壞習慣;不僅能夠幫助個人實現改變,也能夠幫助群體面對挑戰。只要掌握福格行為模式的精髓並加以靈活運用,每個人都能夠輕鬆改變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本書也給了福格行為設計工具箱,包含15種人生情景與挑戰、300個微習慣配方、100種慶祝方式,手把手地教你減重、減壓、改善睡眠品質、擺脫壞習慣、提升效率.....
福格行為模型的使用情境超豐富!不論你是想做自媒體、經營家庭生活、健身減肥還是培養使用者使用習慣等,這個思考框架都非常實用有效。
《富有的習慣》這個詞是托馬斯·科里獨創的,他花了五年時間研究了177位自力更生的千萬富翁以及128位窮人的日常習慣,發現一個人的日常習慣會透露出這個人在生活中能否獲得成功。
書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透過各行業幾個普通員工從貧窮到富有的代表性案例講述了富有的習慣的重要性與無限可能性;第二部分則係統分析了富有的習慣與貧窮的習慣,並給出了改變習慣和培養習慣的有效途徑。
一個人的習慣是可以改變和培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千萬富翁,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養成富有的習慣。
書中分享了許多值得學習的富人習慣,總結下來有26條,大家可以依照個人需求選擇幾個習慣先培養。
這本書傳達給我們主要的想法是:透過實踐富有的習慣,我們可以逐步塑造一個更美好的自我。你想成為誰,就先模仿誰。 “你相信自己很聰明,你就會變得聰明;你認為自己無能,你就可能變得無能。我們的生活狀態,由我們的信念決定。”
在這個富有的習慣清單中,有很多大家都曾決定要養成的好習慣,比如堅持每天讀書、每天至少有氧運動30分鐘、早起等,但又有幾個人真正的做到了呢?
成功從來都不容易,它艱難且漫長,所以,不要忽略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也不要忽視一個壞習慣對自己人生的破壞性。 《原子習慣》中說:從長遠來看,我們的生活品質往往取決於我們保持的習慣的質量,好習慣使時間成為你的盟友,而壞習慣使時間成為你的敵人。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養成一些重要的習慣,接下來的,就交給命運了。至於該養成什麼樣的習慣,以什麼樣的狀態生活,建立什麼樣的生活秩序,是你自己的選擇,不該由別人決定。最關鍵的是,只要你享受其中,高興就好!